![]() |
銷售熱線:0376-3798178 |
全國服務熱線
【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聚焦時事要聞,追蹤環保動態,零距離關注***現場,《環保視野》為您一網打盡每日環??煊?。
“打假”環境監測數據 有效保障民眾綠色利益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自1991年開播,央視3.15晚會已經成為國人多年的習慣。多個行業的“打假”,揭穿了無數的騙局、黑幕與陷阱,維護了公平正義,改變了不知多少人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也是空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資源的消費者,其權益同樣需要維護。在環保領域,打假也同樣應該成為民眾津津樂道的新常態,而非一時興起的短暫潮流。
德國大眾汽車“尾氣門”的持續發酵想必不少人還記憶猶新,汽車尾氣造假在我國同樣屢見不鮮,不過今天,老崔想說的并非汽車尾氣造假,而是針對我國環境監測數據的造假給出一個大致的思維輪廓,希冀能夠拋磚引玉,引發讀者思索。
有人說,環境監測就是環境管理的耳目,如若耳不聰、目不明,無異于聾子和瞎子,導致的結果是,環境監測設備淪為擺設,環境監測體系有名無實,混淆民眾視聽,環保工作斷鏈,后果不堪設想。
為了保證環境監測耳聰目明,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的第六十五條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新環保法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只是新法出臺后,環境監測造假控制情況如何呢?
數據顯示,2015年6月至11月,環保部組織各級環保部門對污染源自動監控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共發現2658家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存在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放等問題,17個?。▍^、市)共立案78起。就這么多?當然不!因為造假的隱蔽性和調查面的局限,問題企業只是“冰山一角”。環保監測數據作假已是公開的秘密,既然秘密已經公開,造假者肆無忌憚,無所畏懼。小企業、大企業、外資跨國企業的造假手段都在環保部調查的強光下顯出原形。
老崔以為,造假企業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與法律方面的漏洞和地方環保部門的保護傘效應有著莫大的關聯。
在法律層面,譬如我國***法關于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沒有把大氣污染物偷排和數據造假納入污染環境罪的14種情況,這顯然有所缺失,也為一些企業大肆排污和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壯了膽。而地方政府為了減輕考核壓力、完成環境質量指標,與運營商沆瀣一氣,參與到企業作假的過程中,直接為企業數據造假提供了絕佳的“良機”,影響極其惡劣。
2015年12月29日,環保部制定并出臺了《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為打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提供了判定依據。辦法第第十二條規定: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的,將列入不良記錄名單,禁止其參與政府購買環境監測服務或政府委托項目。
加上此前的《關于支持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等配套措施,政策制度層面地環境監測的力度収嚴,對造假風氣的遏制有著實質性的意義。立法司法層面體系不斷構建完善的同時,黨政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將進行行政問責。幻想著將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燈下黑”,已是遙不可及。地方環保部門對企業數據造假的“保護罩”也被成功打破。
總體而言,我國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管控已經呈現越來越積極的態勢。不過老崔認為,欲將環境監測數據弄虛造假徹底根除,根本的辦法還是嚴懲不貸,殺雞儆猴。新環保法及配套法律法規的鋼牙利齒真正咬下來,將篡改偽造環保數據者,不但能罰款、能拘留、更能入刑,如此,作假的利益鏈必斷,作假的風氣必除,民眾的綠色利益才能獲得切實有效的保障。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